早期大家常批評台灣電子業只會做代工,沒有品牌。(示意圖,歐新)
台灣代工廠 一度陷毛利困境
歐祥義/核稿編輯
〔財經頻道/綜合報導〕過去「毛三到四」(「茅山道士」諧音,科技業的毛利率只有三%到四%)與電子代工廠畫上等號, 甚至可能「坐二望一」。有很長的時間,台灣陷在低毛利代工的漩渦中掙扎,不過近年代工廠似乎擺脫這種困境。
所謂台灣「代工」,就是台灣廠商製造,交給品牌商銷售。早期大家常批評台灣電子業只會做代工,沒有品牌,覺得台灣做的代工業,是技術不深、毛利不佳、價值很少的行業。這些代工廠主要以廣達、緯創、仁寶、 英業達及和碩等為主, 外界常以「電子五哥」稱呼。
就連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也曾感嘆,電子業的獲利太低,只有「毛三到四」。
2000年以後台灣經濟每況愈下,代工業還面臨中國的低價競爭,許多廠商將生產線轉移出去,開始時利用當地廉價勞工,然後做起內銷。
一直以來,台灣都面對進退兩難的困境,本土市場小、生產成本高,不去中國難以發展,但企業出走又會導致國內產業空洞化。以鴻海(2317)為例,鴻海作為世界最大電子代工企業,年營業額達6兆元,創辦人郭台銘80年代末就離開台北,打入深圳投資設廠。
作為全球最大電子代工廠,鴻海2023年第4季營收1.852兆元,營業淨利489.3億元,稅後純益531.5億元, 每股純益3.83元,單季毛利率6.12%、營業利益率2.64%及淨利率2.87%,呈現「三率三升」。
此外,鴻海去全年營收6.162兆元,營業淨利1665億元,稅後純益1421億元,年增0.4%;毛利率6.3%、營業利益率2.7%及淨利率2.31%,同樣呈現「三率三升」。
鴻海是全球最大電子代工廠。(資料照)
中國經商環境惡化 台廠尋轉型
但是並不是每家代工廠都能複製鴻海,分析指出,紡織業就是台灣代工業的縮影。相關人士表示,很多人過去又回來,哪個產業都一樣,1995年後因為中國成本低、有發展空間,包括電子業、鋼鐵業都過去,但是中小企業10個有8個都因為賠錢回來台灣。
起初台商到中國有優惠,但3年、5年後就開始查稅,工資也不斷提高,不是大企業根本無法生存,而中國改革開放、經濟起飛,大舉用本土企業打入市場後,台灣代工業只能不斷轉型求生存。
媒體分析認為,台灣很多產業其實有實力,不缺自家研發技術,只欠品牌出路,就像蘋果(Apple)是品牌,但台灣廠商也只是幫蘋果iPhone做代工的其中一個供應鏈。
不過也有一派認為,純做代工並沒有不好,世界的產業早已全球分工,一些擅長於設計及產品開發;一些擅長於品牌行銷及通路,但沒有自己的製造工廠,只能委外。
就像台灣擅長於製造,例如個人電腦(PC),世界九成的電腦,如戴爾(Dell)、惠普(HP)、蘋果、聯想(Lenovo) 等都出自台灣廠商代工。
電子業受惠AI。(路透)
AI伺服器需求 代工廠獲利轉捩點
再看台積電(2330),把代工做到世界第1,不只技術領先全球,毛利率還超過五成,成為國際大廠極度仰賴的生產廠商。
雖然有中國的低價競爭,但這些年台灣很多代工企業也不再追求殺價搶單,開始致力追求高質化的產品,努力拉高毛利率。
加上近幾年掀起一股人工智慧(AI)風潮,帶動許多企業跟著喊出AI題材,生成式AI的高速發展,推動新1波AI伺服器需求。迎接這波需求,電子業不再是過去的電子業,過去「毛三到四」與電子代工廠畫等號,去年開始有了變化,搭上AI伺服器這班列車的廠商,出現獲利升級轉捩點。
電子1哥廣達(2382)2022年受PC銷售所造成的基期性衰退,該年第4季毛利率6.48%,但是去年第2季正巧碰上AI拉單行情,毛利率突然攀升到8.52%,去年前3季毛利率7.73%、年增2.5個百分點,刷新紀錄,去年前3季賺294億元,同步改寫紀錄,較前年同期增47.2%,EPS 7.63元。
緯創(2317)近年逐步退出蘋果手機供應鏈,靠AI伺服器轉型成功,2022年後毛利率、股東權益報酬率逐漸往上,去年第4季獲利超出預期,若排除匯率影響,毛利率高達11%。
再來是和碩(4938),和碩曾是iPhone第2大代工廠,不過近年地位逐漸被中國立訊精密取代。和碩去年前3季毛利率在電子6哥中墊底,營收累計9146.13億元、年減4.76%;毛利率3.61%、年減0.77個百分點。
不過早期的華碩(2357)生產386、486主機板的毛利率也是高達30%至50%,因此是否電子代工業就是悲慘的存在,其實也不對。
英業達、仁寶 毛利均上揚
仁寶(2324)去年以提升獲利為優先,前3季毛利率達4.4%、營業利益率1.23%較去年同期顯著提升,跳出「毛三到四」窘境,總經理翁宗斌透露,毛利率提升歸功產品組合改變與生產效率提升。
英業達(2356)迎接AI伺服器需求,啟動泰國、墨西哥擴產計畫,去年前3季英業達營收3866.75億,年減5%,毛利率4.9%,第4季毛利率則站上5.7%,推升全年毛利率重返5字頭。
近年來組裝代工廠陸續從傳統的個人電腦組裝代工,轉型成行動裝置代工、伺服器代工等新興領域,不管是光學元件、5G關鍵零件,還是其他應用IC設計,過去台灣笑話的「毛三到四」代工業也開始改變,找到翻轉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