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。
寶林茶室風暴懶人包》疑食物中毒案已釀2死! 症狀、預防一次看(不斷更新)
相關新聞請見
葉立斌/核稿編輯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食安問題再掀關注!台北市信義區「寶林茶室」疑似食物中毒案持續延燒,28日最新資料顯示已14人中鏢,其中有2起死亡個案,死因均為肝腎衰竭、多重器官衰竭,消息一出,引發各界討論,究竟食物中毒症狀有哪些?日常該如何預防?《自由健康網》幫民眾整理本次風暴大事紀及預防懶人包。仍呼籲,針對此事目前對於病原體的猜測多樣,詳情仍要以衛生單位調查與檢驗結果為準。
常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病因物質是什麼?
食藥署指出,常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病因物質包括「細菌」常見的致病菌有腸炎弧菌、沙門氏桿菌、病原性大腸桿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仙人掌桿菌、霍亂弧菌、肉毒桿菌等;「病毒」如諾羅病毒等;「天然毒」包括植物性毒素、麻痺性貝毒、河豚毒、組織胺、黴菌毒素等。「化學物質」如農藥、重金屬、非合法使用之化合物等。
食物中毒症狀有哪些?
食藥署表示,常見食品中毒症狀包括腹瀉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發燒、頭痛及虛弱等,有時伴隨血便或膿便,但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。患者年齡、個人健康狀況、引起食品中毒的致病原因種類以及吃多少被污染的食品等因素,均會影響中毒症狀及其嚴重程度。若此時抵抗力特別弱者症狀會比較嚴重,甚至可能會因食品中毒而死亡。一般食品中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,有些會持續1週到10天。
除此之外,有醫師懷疑元凶可能是「米酵菌酸」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整合醫學照護科醫師姜冠宇表示,米酵菌酸是發酵(過期)食材上滋生的一種伺機性病原體,所產生的「呼吸毒」,這樣的毒素「沒有安全劑量」,也不同於腐敗食物那樣容易察覺。
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也強調,台灣尚未發生過的「米酵菌酸」,可能出現噁心、嘔吐、腹瀉等腸胃症狀,但也可讓中毒者在1天之內就發生多重器官衰竭,1毫克的量就會導致死亡,致死率在40至100%之間。
台灣常見的細菌性食品中毒其原因食品有哪些?
●腸炎弧菌食物中毒:生鮮海產、魚貝類等。
●沙門氏桿菌食物中毒:受污染的畜肉、禽肉、鮮蛋、乳品、豆製品等。
●病原性大腸桿菌食物中毒:受糞便污染的食品或水源。
●金黃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:肉製品、蛋製品、乳製品、盒餐、生菜沙拉等。
●仙人掌桿菌食物中毒:米飯等澱粉類製品、肉汁等肉類製品、沙拉、乳製品等。
●肉毒桿菌食物中毒:低酸性罐頭食品、香腸及火腿等肉類加工品、真空包裝豆干製品等。
食物放進冰箱裡就不用擔心了嗎?
食藥署強調,一般而言,適當的加熱過程可以殺死活的細菌,也可除去某些細菌產生的毒素,像是肉毒桿菌的毒素即可在100°C加熱10分鐘後失去活性。但是有許多細菌產生的毒素則可耐熱,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毒素在高溫烹煮過後仍然不會被破壞。
至於保存溫度方面,冷藏溫度需低於7℃才能抑制細菌生長,其中已烹調食品,或是易腐敗食品及其原料,建議於5°C以下保存;熱藏溫度則需高於60°C保存。為了避免細菌在食品中繁殖而產生毒素,建議食品調製後勿於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,夏天時(室溫超過32°C)勿放置超過1小時。
發生疑似食品中毒之處理方式為何?
食藥署指出,發生疑似食品中毒症狀時應迅速就醫,並且保留剩餘食品檢體(密封並留存於低溫冷藏,不可冷凍),並儘速通知衛生單位,若醫療院所發現食品中毒患者,會負責在24小時內通知衛生單位。民眾如想申訴、陳情食品衛生相關案件,也可撥打以下電話(見下圖),向所在地衛生局反映,提供時間、地點、違規情節等事證後,便會有專人受理。
如何避免食品中毒?
1.遵守食品處理之原則, 包括新鮮、清潔、區分生熟食、避免交叉污染、澈底煮熟、注意保存溫度及使用乾淨的水與食材等。
2.外出飲食時應避免冷食、生食、不吃來路不明的食品,亦應避免路邊攤飲食,謹慎選擇衛生優良餐廳用餐。
3.確保與食物接觸的人或物都是清潔乾淨的,要使用不同砧板及刀具,分別處理生食與熟食,食用前要將食品充分加熱並在2小時內吃完,食物應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凍,飲水則要煮沸,不喝生水。
4.遵守個人衛生原則,確保自身飲食健康。
營養師程涵宇也提醒,飯、麵、板條等食物烹調後儘速食用,如果沒有馬上吃,要保溫在60°C以上,其中放在電鍋要確定電鍋溫度有高於60°C,若不確定,一律建議煮好沒要吃就放冰箱,要吃時再加熱不要換習慣放室溫一整天;如果這類澱粉食物已經預估會存放超過2天以上,務必冷凍保存,再盡速吃完。
發燒新聞
網友回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