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太陽能產業在狂飆3年後,由於國內外訂單減少,已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,相關企業正醞釀一波大裁員、減產或停產。(法新社)
〔編譯盧永山/綜合報導〕中國太陽能產業在狂飆3年後,由於國內外訂單減少,已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,為了消化庫存,因此向歐盟等地低價傾銷,導致當地業者面臨生存危機,促使歐盟展開調查;而在中國國內,太陽能企業正醞釀一波大裁員、減產或停產,尋求在即將來臨的產業寒冬中,率先降低營運成本來自救。
晶澳科技在11月的投資人關係活動中預計,未來半年到1年內,上百家二、三線太陽能企業將不得不減產、停產、甚至退出產業,特別是在2024年春節過後,規劃的新產能可能會放緩、暫停、甚至取消。
根據《華夏能源網》9日引述1份網傳的太陽能企業大裁員統計表,表上羅列十幾家企業的減產、關停、裁員等計畫,甚至具體到裁員人數和比例,多家大型廠商都在其中。牽涉其中的企業遍布河北、內蒙、雲南、江蘇、浙江、陝西、安徽、四川等省份,經向業界求證,多名業內人士稱,這則訊息可信度高。
河北某太陽能製造商的李姓員工透露:「拉晶(光矽材料製造流程)產能廷了一半,車間以前是三班倒(每天分為三個班輪流上班),現在變成四班倒,員工請假就批,想休幾天就休幾天,這種情況從10月就開始了,已經持續了2個月」。
報導說, 中國太陽能產業在狂飆3年後,已徹底跌入寒冬,全面進入價格戰、去存、清產能的調整期。隆基綠能創辦人李振國先前在公布第3季財報時提及,「到2023年底,很多地方招商引資的太陽能項目會開始爛尾,大批處於投資計畫中的新產能將不得不終止」,這番警告正成為現實。
《華夏能源網》分析指出,需求和生產端出問題,是中國太陽能產業加速「入冬」的主因。首先是「旺季不旺」,10月和11月向來是太陽能市場的銷售旺季,但今年市場旺季不旺,接下來又將進入為期3個月的淡季,此時企業選擇裁員來降低成本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其次是供需嚴重失衡,根據長江證券研究所的數據,2023年和2024年全球太陽能零組件需別為525GW和645GW,但目前中國太陽能製造端的矽料、矽片、電池片、組件4個環節的產能均超過900GW;換言之,中國企業的產能就超出全球市場需求近1倍。
目前,全球太陽能零組件市場出現嚴重的庫存積壓,合計庫存約120GW至130GW。其中,中國太陽能最主要的出口市場歐洲,目前庫存規模約60GW至70GW。
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
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